最新消息
探秘英國寵物文化 | 2022-08-17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www.chinanews.com/cul/2021/12-21/9634365.shtml" 國民生性太沉悶了?步入老年社會太孤單了? 探秘英國寵物文化 *2021年,有1700萬(占59%)英國家庭擁有寵物。其中作為頭兩號寵物的狗和貓多達2400萬只 *疫情以來,320萬英國家庭承認他們擁有了新寵物,其中38%的家庭認為如同擁有新生兒 *雖然英國在動物保護方面走在前列,但也犯過錯誤,二戰期間倫敦就曾發生大規模寵物大屠殺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動物福利概念的國家,更“盛產”動物慈善組織,致力于動物生存權利和福利保護 “我可以給你打電話嗎?”如果這句話來自于你的狗,別驚訝,這就是今年11月英國推出的DogPhone(狗電話)軟球,據說狗在經過短暫的訓練之后,能夠用球給他們的主人打電話。也是在11月,專門給狗看的短視頻頻道DogTV也在英國正式面世。而一只狗觀眾的主人向媒體投稿說,狗對電視里的蜘蛛網更感興趣。 說起英國人與寵物,第一時間,頭腦里出現的是什麼?女王和她的愛犬柯基?唐寧街10號的拉里貓?著名的小說《戰馬》?140年來每年為期4天的國際寵物狗大賽?240年歷史的賽馬會?又或者,跟英國有關的那些著名的寵物種類,英國短毛貓、斗牛犬、曼島無耳貓、可卡犬、大丹狗等,不一而足。 疫情使得英國寵物愛好者的隊伍空前壯大 英國人也許是世界上最喜歡寵物的民族之一,寵物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能反映出英國的階層差異。私立學校門外,接送上下學的家長們很多都開四輪驅動的大車,送完娃兒,打開后備箱牽出大狗,開始晨練;私立學校門里,有一群學生被稱為有馬一族,他們在鄉下的大宅里養有不同年齡的馬,家在倫敦的孩子們周末開車去鄉下與馬共度周末,平時馬則寄養在馬場。私立學校的家長大部分是中產和中上產階層,而能夠以馬為寵物,無疑屬于中上產階層。 有個12歲女孩的猶太成人禮得到的是兩對墨西哥蠑螈,而她的父母從付定金到女孩得到這些粉紅色魚缸小怪物花費了將近3個月,因為得從國外進口。去年北倫敦跑掉一只豹貓,據說價值數千英鎊,警方還出動了直升機尋找,因為豹貓有傷人的危險,而豹貓的主人也是當地私立學校的家長。 數字也能表明英國人與寵物的緊密關系。來自于寵物食品制造協會(PFMA)的數據:2021年,有1700萬(占59%)英國家庭擁有寵物。其中狗和貓作為最為人熟知的頭兩號寵物,多達2400萬只;超過三成的家庭養貓或者狗,或者貓和狗都養。 除了貓和狗,英國人養得最多的寵物是魚——在500萬家庭的魚缸里和400萬池塘里的寵物魚共有6800萬條。而從2020年開始的疫情使得英國寵物愛好者的隊伍空前壯大,有320萬家庭承認他們擁有了一只新寵物,其中38%的家庭認為這就像有了一個新生兒。 確實,縱觀50年來的變化,英國的寵物狗增長了76%,寵物貓增長了63%,而人口增長僅為19%。 英國“盛產”各種動物慈善機構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動物福利概念的國家,早在1827年就為寵物設立了慈善機構,一方面收留病殘弱和流浪寵物,另一方面則讓有意照顧它們的家庭和個人收養這些寵物。大名鼎鼎的首相府貓“拉里”就是倫敦動物慈善機構“巴特西貓狗之家”收留的流浪貓——著名的“巴特西貓狗之家”成立于1860年,至今仍是英國最大的寵物收容所。要從“巴特西貓狗之家”收養寵物,不僅需要填寫嚴謹冗長的表格,而且有數次家訪,然后才能獲得免費的寵物,不少家庭不勝其煩,因此轉向私人繁殖者購買愛寵。 除了“巴特西貓狗之家”,英國還“盛產”各種各樣的動物和寵物慈善機構(比如光是救援狗的慈善機構就多達1000家),大致類別為:1.保護動物,比如國家動物福利信托基金;2.醫療援助,比如獸醫協會或者街頭獸醫組織(對流浪動物的病痛進行救治);3.寵物服務聯盟,比如提供遛狗服務或者收養假期的寵物。 珍妮在卡迪夫大學商學院退休以后,不僅每周到離家20分鐘的一家寵物保護機構做一天義工,還從那里收留的流浪狗里領養了兩條狗——一條失去了一只眼睛,另一條則有先天性心臟病。不僅如此,她還總是在跟好友喝咖啡的時候聊起自己的義工工作,并先后發動一些朋友收養了一些動物保護機構的狗和貓。 英國最大的動物慈善機構“英國關懷病畜中心”(PDSA)每年能照顧13萬只動物,包括4萬只狗、5萬只貓、400匹馬、7000只小型寵物(如老鼠、兔子、豚鼠、鳥類、魚和雪貂等。而大型的慈善機構除了做動物保護的具體工作,更會進行相關的研究,為促進動物福利提供科學數據。 比如英國關懷病畜中心(PDSA)的調查指出,寵物種類與居住地有關。在PDSA調查的26萬多只寵物狗中,英格蘭北部幾乎有四分之三的生病寵物是狗,英格蘭南部生病的狗只占57%,所以英格蘭北部的人更喜歡養寵物狗。與之相反的是貓的數量——北英格蘭只有四分之一的生病寵物是貓,但英格蘭南部則有三分之一生過病的寵物是貓。養貓或養狗差別最明顯的是在北愛爾蘭,那里有80%的寵物是狗,只有18%的寵物是貓。 PDSA表示,“大多數寵物主不是比較喜歡狗,就是比較喜歡貓,只有少數寵物主又喜歡貓又喜歡狗。”“個人生活的步調和居住環境會影響人們選擇的寵物種類。”“在鄉下地區,養狗的人比較多,因為鄉下地方開闊比較適合遛狗。”“同樣的,在城鎮地區養貓的人比較多,因為貓個性比較獨立,適合城市生活。” 英國的動物慈善組織還贊助有關寵物的研究,并發現:不管是對兒童,還是老人,寵物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童書有很多與寵物有關的主題,從著名的《小熊維尼》到《帕丁頓熊》,兒童與寵物間建立聯系有助于培養善意、實踐承諾、獲得情感依戀。“救助動物學會”給學校提供愛護寵物的課程,并根據2006年實施的“動物福利法案”給寵物主提供照顧寵物指南,以滿足寵物的5項需求:健康、飲食、行為、環境和陪伴。有趣的是,最后一項寵物的陪伴并不是指寵物對人類的陪伴,而是指對寵物與其他動物群居或者獨居的自然生態的滿足。 在PDSA的網站上,僅對貓的指南就有108篇主題,從貓的圣誕節到如何絕育,從貓的減肥到照顧失明的貓,從不讓貓吃巧克力到防止冬季寒冷,從護貓精油到貓的防曬,可謂應有盡有,而所有文章全都出自獸醫的專業建議。 在人類逐漸進入老年社會后,寵物對老人和家庭而言,更有陪伴的意味。比如新成立的SCAS致力于宣傳老年公寓的寵物陪伴計劃,是基于2010年通過的“老年公寓和寵物寄養計劃”草案,目前SCAS在敦促房產商實施此計劃。 動物的生存權利,也一直是慈善機構和信托組織的工作目標,在它們的影響下,英國電影協會1980年就對影視作品中動物之死做出分級制,后來電影制作中不能隨意殺死動物,而是以高科技手段來處理鏡頭。 寵物如何“飛入尋常百姓家”? 就傳統而言,獵犬和戰馬,曾經是英國貴族男性的標配。戰時不用說,就算在平時的休閑中,英國特有的獵狐消遣也比比皆是獵犬和駿馬的身影。著名的維多利亞女王養過88只狗,現任英國女王一生養過30只柯基犬——11月2日為表示身體健康而亮相時,照片背景里就有她的愛犬。2019年英國還推出一部動畫片《女王的柯基》,而據《王室寵物》的作者BrianHoey稱:除了信任家人,王室成員最信任寵物。而英國王室成員不養貓,也是約定俗成的。至于馬,女王的獨生女安妮公主不僅是奧運馬術選手,還曾任兩屆國際馬術協會主席。 在英國歷史上,特別是戰爭史上,馬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那句著名的“一匹馬,一匹馬,我的王國換一匹馬!”就是即將戰敗的理查三世在1485年喊出來的。而一戰中英法協約國損失了多達50萬匹戰馬,這使得戰后英國民眾更傾向于視馬為伙伴,乃至視馬為英雄,因為其犧牲自我而救民眾于德軍鐵蹄之下。也因此,2013年,英國發現歐洲進口的冷凍漢堡肉中摻有馬肉的成分,這一新聞在民眾間引起了軒然大波,導致數家超市下架該漢堡,并一度造成英國與歐洲法、德、羅、捷等國關系緊張。在英國,馬肉、狗肉素來是食品禁忌,也是出于英國人更愿意用寵物和伙伴的關系去考慮與馬和狗的關系,而不是把這兩種動物視為食物。 隨著都市化的進程,倫敦這樣繁忙擁擠的地方,養馬或者養狗也在成為某種特權。因此,貓逐漸成為英國人的寵物選擇。一只名叫“拉里”的貓,養在英國首相府唐寧街10號長達10余年,曾被稱作“首席捕鼠官”,并有著“流水的首相鐵打的捕鼠大臣”之稱。貓與政府部門共居的歷史起源于亨利8世;而在現代英國,從1924年起,13只貓陪伴了英國當代32任首相的任期。威爾士甚至有原始法律規定:一只貓必須與九座建筑物、一犁、一窯、一攪拌器、一頭公牛、一只公雞和一個牧民一起構成一個合法的小村莊。這里面沒有提到狗和馬,由此可見貓作為寵物在英國不一般的地位。 2018年,BBC發布一項調查宣稱,貓已經俘獲了英國男人的心。英國男子中現在有17%(約550萬人)都養貓,比2016年養貓男人的數量增加了13%。英國寵物食品制造協會(PFMA)則調查采訪了8000個家庭,確認2017年英國多出了100萬個養貓男。特別是,喜劇演員羅素·布蘭德和歌手紅發艾德等一些男性大明星養貓,可能引領了男子養貓熱潮。 縱觀歷史,史學家歸功于維多利亞時期對家庭生活的重視,使得貓狗等寵物得以“飛入尋常百姓家”,從王公貴族的愛寵成為普通民眾的家庭一員。 在英國工業革命期間,如果一只黑貓登上了一艘船,則被視為好運的預兆。民間同樣建議女士送給航海的丈夫一只黑貓以求好運,后來黑貓在英國被認為是好運的象征,而在美國和歐洲大陸則被認為是不吉利的象征。另一方面,白貓在英國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因為它們的白色外套類似于幽靈的外套。 超過75萬只倫敦寵物在二戰期間被屠殺 二戰期間,英國其實經歷過一場寵物大屠殺。1939年,英國政府成立了國家防空保護動物委員會(NARPAC),以決定在戰爭爆發前如何處理寵物。委員會擔心當政府需要配給食物時,主人會決定將配給與寵物分開,或者讓動物挨餓,這些都是不人道且殘酷的。為了應對這種恐懼,NARPAC出版了一本名為“給動物主人的建議”的小冊子,建議將寵物從大城市轉移到農村,其結論是“如果你不能把它們交給鄰居照顧,銷毀它們確實是最好的。”NARPAC可以在空襲期間四處走動,幫助民眾飼養牲畜和寵物;民眾也可以申請身份識別項圈,給動物戴上,以便在與主人分離后、戰爭結束時可以團圓。如果它們的主人不能照顧或已經拋棄了它們,委員會成員也可以帶走并照顧它們。 戰爭爆發后,許多寵物主人涌向寵物診所和動物之家要求殺死他們的寵物。PDSA和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等許多獸醫組織都反對這些嚴厲措施,但最初幾天,他們的醫院仍然擠滿了寵物主人。1910年創立了“英國關懷病畜中心”的瑪麗亞·迪金說:“被要求執行這項不幸職責的技術人員永遠不會忘記那些日子的悲劇。” 1940年9月,倫敦被轟炸后,更多的寵物主人要求對他們的寵物實行安樂死。“人們擔心轟炸和食物短缺的威脅,并認為在戰時擁有寵物這一‘奢侈品’是不合適的。”歷史學家希爾達·基恩說,“這是戰爭,當消息傳來時,這是人們必須做的一件事——疏散孩子們,拉上遮光窗簾,殺死貓。” 一戰二戰中幸存下來的動物慈善機構“巴特西貓狗之家”逆勢而上,在戰爭期間設法喂養和照顧了14.5萬只狗,并提供了一塊后來埋葬了50萬只寵物的墓地, 據估計,在整個事件中,超過75萬只寵物被殺死。許多寵物主人在克服了對轟炸和缺乏食物的恐懼后,后悔殺死了他們的寵物,并指責政府。 不幸中的萬幸,這場對寵物的大屠殺被記錄了下來,并有相關書籍出版,也因此能夠讓后人正視歷史上人類曾經的殘酷。 寵物和人類相互陪伴和滋養 妮可在三年前養了一條黑色的拉布拉多狗“黑美人”,之后,她發現,每天的遛狗讓她認識了更多的鄰里。她還可以帶著“黑美人”去超市、咖啡館、酒吧,雖然多數時間都是把狗留在超市的門口,但咖啡館和酒吧則可以帶狗入內。 其實在決定養狗之前,妮可做了很多研究,還去訪問了附近的獸醫診所,詢問有關的養育知識。她發現,獸醫診所能夠隨時提供有效的咨詢服務,而她也可以在網上隨時約到替她遛狗的公司或者個人,她覺得給狗提供一種相對健康的生活不是問題,才下了決心。這三年來,雖然獨居,她仍然能夠帶著“黑美人”一起度假,只要訂“寵物友好”的酒店就行,有的酒店甚至提供按小時看護寵物的服務,這樣在她去博物館或者去滑雪時,她的“黑美人”仍然有人陪伴。 也許是像妮可這樣以寵物健康為主導的收養者在英國越來越多,相應的服務也因此越來越完善。比如在“狗友好”網站,全英國有5萬多商家允許主人帶狗進入商店,這里面包括像蘋果這樣的高科技店,也包括像約翰·劉易斯這樣的大型百貨店。 馬克16歲的時候就在數家當地的遛狗服務網站上注冊了,愿意以每小時10英鎊的收費幫別人遛狗。他不是缺這些零用錢,而是他一直想養一只狗,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如愿,所以他想到干脆幫助狗主人遛狗,一舉兩得。杰斯和唐也沒有自己的狗,但他們注冊申請可以在假期的時候收留狗,也是想獲得偶爾養狗的樂趣。因此在撰寫簡介時,夫妻倆還有點戰戰兢兢,因為特別擔心自己沒有養過寵物的經歷會影響狗主人不愿把狗寄養給他們。 可以說,在英國,雖然仍有寵物陪伴人類的現象存在,但科學家已經開始呼吁,人們要更多考慮寵物的心理健康,而不僅僅是主人的。因此,像茶杯犬等小型犬以及人工交配的“奇異”寵物在英國并不流行,因為會有很多潛在的疾病給這些小生命帶來不必要的痛苦,所以英國人不會因為“可愛”或者“珍奇”就貿然收養。 照顧動物,進而得到身心的反哺,這也是人類和動物共存的奇跡吧。也許,是寵物拯救了沉悶的英國人。 隨手拿起關于如何成為英國人的書,翻到寵物有關的部分都會會心一笑:不用跟一起散步的朋友聊天,但要一直跟散步的狗說話。英國人會抱怨自己的寵物:“他真是太淘氣了,咬壞了我所有的襪子。”但其實這個主人真正想表達的是:我的狗寶貝是多么充滿活力啊!也難怪,80年前,在英國小住過的老舍曾在其作品《英國人與貓狗》中寫道:“英國人的愛動物,真可以說是普遍的。英國人平常總是拉著長臉,像頂著一腦門子官司,假若你打算看看他們也有個善心,也和藹可愛,請你注意當他們立在一匹馬或拉著條狗的時候。” 李爽【編輯:田博群】 關鍵字標籤:www.niceupet.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