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文物修復還是破壞?千年佛像被修復后,“老頑童”秒變“小鮮肉” | 2022-12-05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8156782475505280&wfr=spider&for=pc" 華夏文物發布時間:02-1021:32文化達人,優質原創作者2016年,一部關于文物修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進入人們的視野,一時間,文物修復成為了人們討論的熱點。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大國,幾千年的歷史之中,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文物。但畢竟這些文物都經歷了幾千年的時間,身上滿是歷史的痕跡,自然不可能保持著他們原本的樣子。有的文物甚至還因為種種意外,遭到了嚴重的損壞,為了給后世的人展現它們原本的樣子,就需要對這些古代文物進行修復,所以就有了文物修復師。有的文物容易修復,也有的文物修復工作困難重重,有時候修復完成的文物,也不合人意。關于文物修復,不同的文物也有不同的修復方法,像一些器物,就需要修復人員找到相似的材料,將其補上。也有的文物本身是不需要修復的,殘缺也算是一種美,但有些文物卻是不得不修復,尤其是建筑方面的文物,或是歷史遺跡等等。在國際上,通用的建筑物修復原則,未“以舊補舊”,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主要地原貌,且還要參考文物所在地年份,文物的主要組成成分等等,之后才是對文物進行修復。樂山大佛的修復不過在大型古代文物的修復上,也常常鬧出一些笑話,比如說樂山大佛的修復。樂山大佛開鑿于唐開元初年,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可想而知,在一千多年的時間里,樂山大佛遭遇了怎樣的損傷。風吹雨打,日曬雨淋,就在2018年,樂山大佛的胸腹部開裂了,文物的修復迫在眉睫,于是它開始了一百七十多天的修復工作。只不過修復完成的樂山大佛,有些不盡人意,于是網上就有了,“樂山大幅變小鮮肉”的文章。由此也引發了關于文物修復的而討論,文物到底是修復,還是破壞?文物修復還是破壞?同樣的現象不止出現在樂山大佛上,長城亦是如此,長城已經有了更加久遠的歷史,而每年去爬長城的游客數不勝數,長城的一磚一墻,早已殘破不堪。有關部門也對長城進行了修復,不過就在近期,有人說長城被涂抹水泥的方式被“修復”,公眾對此舉感到憤怒,之后便改用了長城回收的磚石和砂漿修復長城。那文物到底是修復還是破壞呢?一件文物,已經到了不得不修復的程度,就已經表示它所遭受的損害非常嚴重,像長城這樣的,即便將其修復,且修復得讓人毫無察覺,過不久又會被游客的足跡所破損。這些因素都是不可避免的,才更突出了文物修復的重要性,要是沒有文物修復,這些歷史遺跡早就消失在歷史上了。修復千年佛像引發爭論不同于以上這些文物的修復,這些比較著名的文物景點,畢竟是在大眾的關注下的,有些不被關注的文物,才真正的是文物修復的慘劇。2018年,網絡上一組被修復后的千年佛像引起人們的關注,同樣又掀起了一陣文物修復是好是壞的聲討之聲。在這一組圖片中,原本古樸的佛像,被涂上了彩漆,又紅又黃又藍,簡直是文物修復的災難,佛像失去了原本的渾厚之感,原本的服飾發飾也被涂上鮮艷的顏色,哪里還有千年佛像的樣子?“老頑童”秒變“小鮮肉”這組佛像是資陽安岳縣的峰門寺摩崖造像,開鑿于南宋時期,因為當地人缺乏文物保護意識,而清工匠對佛造像進行重繪,所以才有了畫風不同的佛像。相比于樂山大佛,這才是真正的“老頑童”變成“小鮮肉”,而當地經過這一事件之后,真正地意識到了文物修復的重要性,可事已至此,文物的損害已經造成了。文物的修復是必然的,但也要注意,不要將文物修復變成文物的另一重傷害,所謂的修復是保護,而不是傷害。 關鍵字標籤:佛像雕刻 |
|
![]() |